您的位置 首页 财经

350亿无人配送产业爆发,快递员的“下岗潮”,要来了?

然而真正“闷声发大财”的,反而是相对不那么起眼的“载货”无人车。点击上方视频立即观看

然而真正“闷声发大财”的,反而是相对不那么起眼的“载货”无人车。

350亿无人配送产业爆发,快递员的“下岗潮”,要来了?

点击上方视频立即观看

快刀财经的朋友们,好消息来了,为了满足大家多元化的需求,「快刀财经」的视频内容我们会同步在公众号上发布,还是熟悉的配方及味道,还是犀利但有温度的内容,还是足够多的增量信息,还有你在公众号上可能看不到的独家重磅。快去视频号、抖音、B站、小红书搜索「快刀财经」,关注我们,每天为你解剖一个新商业真相。

以下是本期视频脚本:

大家知道吗,自动驾驶这个赛道上,最受大众关注的向来都是“载人”车,然而真正“闷声发大财”的,反而是相对不那么起眼的“载货”无人车。

尤其是今年,整个中国私募领域,以及迄今为止整个自动驾驶赛道最大的一笔融资,也被一家专做“无人配送”的公司给拿下了,整整43亿。

不仅邮政、顺丰、三通一达等物流巨头们,纷纷开始加速落地“无人配送”车辆,上半年的交付量高达1.2万台,产能翻倍,市场规模更是直奔350亿元。

资本疯抢、巨头入局、场景爆发,曾经被嘲“边缘化”的无人配送,一下成了炙手可热的新战场。

所谓的无人配送车,大家可以理解成一个“移动快递柜”,核心作用是承接人工高、效率低路段的配送工作。

无需人工驾驶,通过激光雷达、摄像头等传感器感知环境,靠算法规划路径,能在城市街巷、小区园区、乡村道路等场景,完成快递、外卖、生鲜、药品等货物的点对点配送。

数百亿的市场规模里,这些有关末端物流的份额,正是最核心的增量领域。

毕竟现在的快递业务量,年年都在持续攀升(2023年突破1300亿件),加之即时零售的爆发(2024年市场规模超5000亿元),也让末端配送从“上门为主”转向“驿站+上门”混合模式,网点到驿站的短驳需求随之激增,为无人车提供海量应用场景。

展开全文

末端配送人力的效率问题,自然日益凸显,不是人少,而是成本出现了可以再次下探的空间。

毕竟传统的“人力”配送模式并无规模化效应可说,无人车却是规模越大、成本越低。

一边是技术端终于成熟落地,比如曾经无人车身上最昂贵的硬件价格,已经断崖式下滑,让无人车的价格从20万直接滑向2万。

一边又是政策端层出不穷,要明确持续降低整个社会的物流成本,样样都指向了推广无人配送车。

虽然眼下的市场算是“红得发烫”,但从格局上来看,还尚未形成绝对龙头。

其中最“吸金”的,就是技术型企业,以新石器、九识智能为代表,核心优势是算法研发和场景适配,前者手握业内最大融资,是顺丰等物流企业的核心供应商,而后者拿到的B轮融资,总额也高达3亿美元。

而最大的B端买家们,则是物流平台型企业,比如京东、中通、顺丰等物流巨头,依托自身仓配体系自主研发或合作定制“无人车”,用于业务投入。

京东推出自研L4级无人轻卡,用于干线摆渡;中通投用超2000台无人车,覆盖了200多个城市,场景落地速度更为领先。

还有“造车派”的跨界新玩家们,也都带着各自的成熟供应链或技术积累入局行业。

不过赛道虽然正被资本的热钱砸得火热,但技术上的难题,无人车还并未完全攻克,比如极端天气下,可能直接就“趴窝”了。

而且前端政策是出台了,后端却还没跟上。

尤其是不同城市对车型定义、准入规范、事故责任划分无统一标准,跨区域运营就会面临“路权不通用”的问题,而保险理赔体系也未完全适配无人配送场景。

以及眼下头部企业虽初有规模,但成本部分仍依赖政策补贴,纯粹的市场化盈利模式,或许还有待验证。

本文来自网络,不代表天牛新闻网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4k96u6.cn/39621.html

作者: wczz1314

为您推荐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联系我们

联系我们

13000001211

在线咨询: QQ交谈

邮箱: email@wangzhan.com

关注微信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关注微博
返回顶部